新加坡留学项目针对应往届高中毕业、高中在读及同等学历均可报名,面向全国招生,不限户籍。
2018中国移民新加坡人口(新加坡有多少中国移民人口)

2018中国移民新加坡人口(新加坡有多少中国移民人口)


2018中国移民新加坡人口

新加坡总理公署和人口署终于在前天(9月26日)公布2022年(截止到6月)的总人口简报和解析,其中就包括了移民到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和公民数据。

报告中显示,新加坡的总人口为564万,一年内总人口增长了3.4%。这一项数据包括了所有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非居民。只是2022的数据还是低于2019年6月(疫情发生前)的570万。

2018、2019、2020、2021年的6月,新加坡人口总数分别是564万、570万、569万和545万。

其中还包括了移民到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和公民数据。在这项数据中,共有2万1537人成为新加坡的新公民,3万3435人成为永久居民。其中有1240位新公民是新加坡公民在海外生下的孩子。

自从2009年末新加坡政府收紧了移民框架,永久居民的新增数据就从6万左右骤降至3万左右,2020年更是因为防疫措施,申请和通过数据比往年掉了约5000人(最终申请只能面交)。2021年因为措施的放宽,数据才得以回涨。

先前因为疫情,外籍工作人士数据掉了约14万7000人,现在终于回升约9万8000人,但还是低于之前数据,许多公司还面临着员工不足的问题。

另外,截至2022年6月的一年中,新加坡非居民人口增加6.6%,达到156万人,低于2019年6月的168万人。新增的非居民人口中,大多数是来自建筑、海事船厂与加工业的工作准证持有者。

虽然新加坡人口数量在连续两年减少后回升,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新加坡公民中,年龄在65岁或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加到18.4%,远高于2012年的11.1%。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3.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加坡的居民总生育率呈下降趋势。而低生育率和预期寿命延长导致新加坡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

下载新加坡眼APP,加入新加坡PR、公民申请交流群,一起探讨分享申请中的经验与问题。

— END —

2018中国移民新加坡人口

文|雪糕

编辑|劳

马六甲海峡上,有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蕞尔小国,这里多种族并存,母语群体多达25个,因而被人们戏称为“种族博览会”。

它,便是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新加坡。

上世纪50年代,根据新加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加坡社会中约有七成都是华人。因此,中文在新加坡更是随处可见,小到便利店里的招牌,大到国民教育,处处都有着汉语的参与。

然而,纵然汉语的影响力如此巨大,它依然没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

而这一决定,与“新加坡之父”李光耀有关。

李光耀曾直白的说,汉语存在劣势。

李光耀为何这样说?他对汉语的态度是什么?这场通用语言之争的背后,又有着哪些更深层的政治考量?

让我们一起回到1980年,找到答案。

(李光耀)

放弃汉语:李光耀的抉择

对于新加坡华人而言,1980年的夏天注定不平凡。

8月16日,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在南洋大学举行。现场,花团锦簇,歌声不绝,许多人泪流不止,哽咽到无法言语。

实际上,这些毕业生并非在为自己的青春哭泣,而是在为母校的命运而叹息。

原来,他们是南洋大学的最后一届毕业生。在这场毕业典礼后,南洋大学将彻底消失,不复存在,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部分。

这是南洋大学的最后绝响,更是新加坡汉语教育的重要转折点。

要知道,南洋大学地位特殊,它是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由爱国华侨陈六使出资,建立于1950年代。而促成南洋大学停办的幕后推手,正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1963年秋天,李光耀赢得新加坡大选。仅仅过了一天,新政府便吊销了陈六使的公民权,为南洋大学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随后,李光耀大力改革教育政策,这一政策用八个字便可概括:英文至上,排斥华文。

南洋大学不愿遵从政府意愿,仍选择持续推动汉语教育,因而受到了政府的重重打压。最终,南洋大学惨淡收场,令人唏嘘。

而南洋大学的落幕,也标志着新加坡汉语教育的衰落。

过去,新加坡有着完善的汉语教育系统,用中文授课更是基础。但自从1980年代开始,汉语被划分至“外语”行列,地位一落千丈。

这正是李光耀所希望看到的,身为总理的他,不希望汉语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

实际上,1950年代时,华人占新加坡总人数的75%以上,汉语盛极一时。按照常理来说,汉语理所应当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

可李光耀却一反常态打压汉语,先是利用政策,抬高英语、马来语与泰米尔语的地位,将它们与汉语一同写入了宪法。

如此一来,新加坡便拥有了四种官方语言,而非汉语“一家独大”。

这四种语言在名义上完全平等,但实际上只有英语是行政和工作语言。因此,新加坡真正的通用语言并非汉语,而是英语。

对这种情况,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曾在1963年发表过抗议文书。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他们说,新加坡一切官方公告都特别侧重英文,政府公务员的任用也以考核英文为准,这证明政府并没有将本邦大多数华人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

而面对这种指责,李光耀一边极力否认,一边态度坚定。

他带头将自己孩子送去华文学校读书,强调每个公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政府绝对不会横加干涉。可当中华总商会公开要求他确保汉语地位时,李光耀却立马换了一副面孔。

李光耀尤为严肃的强调,他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将华语的地位问题政治化。

这无异于断绝了汉语成为新加坡通用语言的最后一条通道。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英文飞速崛起,汉语逐渐被边缘化。直到今天,英语依旧在新加坡的语言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那么,李光耀究竟为何要这么做?语言的选择,和政治又有着怎样的深层连接?

这一切,还得从新加坡的历史说起。

(李光耀)

利益为先:语言的背后

早在古代,新加坡便与中国有着极为密切的交流。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出海口,马来半岛的南端,向来是交通要塞,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运点。早在元代时,就有大量华人劳工前往新加坡工作,这也是新加坡“华人基因”的起源。

工业革命后,西方世界扩张加剧,新加坡也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版图上的一颗明珠。

19世纪初,英国人在新加坡设立贸易战,不久后新加坡沦为殖民地。在向帝国主义宣战的百年间,新加坡历经磨难,始终活在英国殖民统治的阴霾下。

正是因为曾被殖民,所以新加坡才有着使用英语的传统。

直到1959年,新加坡自治,四年后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如今的新加坡共和国诞生于1965年,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同时依然隶属英联邦。

(新加坡)

复杂的政治背景令新加坡的语言问题别具深意,在语言背后,国家利益才是真正的核心考量。

2011年,李光耀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的副标题便叫“新加坡的双语之路”。所谓双语,指的便是汉语和英语,而在书中,李光耀也直白的表示:汉语存在着劣势。

这种劣势,便是不利于当时的新加坡发展。

李光耀上台时,新加坡刚刚独立,一个崭新的国家摆在眼前,李光耀敏锐的意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而经济的腾飞,正是新加坡发展的基础。

在经济活动中,语言的意义尤为重大。

彼时,新加坡百废待兴,通用语言尚未确立。在李光耀看来,语言政策会成为经济成功的关键,进而决定新生国家的命运。

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他最终选择了英语。

时隔多年后,李光耀开诚布公的谈及往事,说:“尽管新加坡人口以华人为主,但我们很清楚,汉语绝对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海外力量投资设厂,倘若想要吸引外国人,新加坡国民就只能说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英语便毫无疑问占据了绝对优势。

(新加坡企业)

换句话说,英语就是新加坡的敲门砖。

有了良好的语言基础,新加坡与西方世界便形成了天然的纽带,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经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不仅如此,将英文设置为通用语言,也成为了新加坡吸引外国富豪定居的重要手段。

纵然是最渴望提升汉语地位的中华总商会,也不得不承认李光耀决策的正确。

这批华人对汉语的感情最深,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每每讲起汉语时,就会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意结”。可是,这批商人也最能理解李光耀的处境,想要赚钱,有时就得舍弃自我。

为了能够让孩子未来有更好的出路,中华总商会的大多数商人都选择了把儿女送往英校,让他们自小便拥有说英语的能力。

事实证明,李光耀的确用英语带领新加坡走向了辉煌。

他毫不避讳承认,自己所推行的政策干涉了国民的个人生活。但是,李光耀坚信自己没有做错,他骄傲的说,如果他没有这样做,那么新加坡永远不会取得今日的成就。

(今日新加坡)

除了经济因素外,政治因素也在李光耀的考量中。

尽管英国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但新加坡仍是英联邦中的一员,背靠的大树或许不单单再是英国,而是整个西方世界。

上世纪60年代,东西方实力差距悬殊,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利益,新加坡也更倾向于亲近西方阵营。

如此一来,英语必不可少。

语言上的选择,本质上是政治上的微妙站队,新加坡因此获得了进入联合国的入场券,从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在这种环境里,经济建设才能不受阻碍。

就连在文化上,新加坡也急需利用英语为自己寻求归属感。

长期的殖民令新加坡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观,朝夕间无法扭转。纵然老练如李光耀,也会在获得英国政府终身成就奖时喜形于色。

他笑着调侃,说在他的年代里,人人都以做英国人为荣,这估计是他这辈子得到的最高肯定。

(年轻时的李光耀)

尽管这是李光耀的玩笑之语,但他的话却揭示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能够给新加坡人带来文化上的自尊与自信。

在盘点英文的好处时,李光耀也看见了新加坡华人的分裂。

在漫长的移民过程中,新加坡华人内部早就分成了不同的两派,即传统华人与海峡华人。传统华人大多说汉语,对中国充满了认同感,也打从心眼里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这批传统华人大多依靠创业致富,纵然背井离乡也不忘来处。

可是,海峡华人却完全不同,他们的主要工作都围绕着西方人进行。有的给西方人打工,有的则当起了买办,所以对这些人来说,“华人”不过是一个身份的标签,他们本质上是西化的,也更乐意说英文。

华人内部的分裂让李光耀敏锐的意识到,并非所有华人都崇尚汉语,需要中文。

新加坡的七成华人里,海峡华人占比也同样可观。

(新加坡华人)

从客观上来说,汉语无法帮助新加坡打通西方世界,从而获得经济与政治上的双重利益,而从主观上来说,英语是国家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海峡华人本就倾向英语,倾向汉语的传统华人也最终会向现实妥协。

因此,选择英语,而放弃汉语,对于60年代的新加坡来说,几乎是一种必然。

那么,李光耀本人对待汉语又是何态度?在英语成为通用语言后,新加坡的汉语又该如何发展?

双面人生:李光耀的另一面

身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李光耀拥有着双面人生。他本人就是海峡华人的典型代表,兼具中西两种特性。

李光耀自小接受西方教育,英语是他的母语,他的人生价值体系都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但与此同时,李光耀也会说汉语,而他与汉语的“恩怨情仇”,完全体现了这位非凡政治家的复杂。

在进入英校前,李光耀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华校经历。在华校里,他本有将汉语当成母语的机会,可是在种种原因下,华校经历成为了李光耀的童年阴影,汉语也自此被他抛弃。

但是,在1955年第一次竞选总理前夕,李光耀发现,倘若不会汉语,选民就不可能和他共情,他根本无法获选票。

如果说英语是新加坡踏入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那么中文便是李光耀进入政坛的钥匙。

为此,李光耀苦学中文,也在这一过程中对汉语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李光耀与家人)

他表示,汉语实际上连接了古今,让人从历史中获得了力量。比如,当李光耀学会了自己的姓氏时,他便会想起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而汉语的魅力,也来源于厚重而深刻的积淀。

因此,尽管李光耀看似对汉语“无情”,但在西方政客眼中,他却是一个具有鲜明亚洲价值观,并崇尚儒家文化的东方政治家。

可在不少华人眼里,李光耀又不够“纯粹”。他并不在意这些评价,反而将这种奇异的组合运用在了自己的从政理念里,从而缔造了新加坡崇尚双语的社会氛围。

在回顾过往五十年的发展时,李光耀认为,双语才是令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李光耀也有着自己的担忧。

他说,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可是新加坡本是一个由多民族所构成的国家,理应代表着文化的多样性。

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量,英语必然会成为新加坡的工作语言,可是他并不希望新加坡人各具特色的母语消亡。

(李光耀)

因此,新加坡的汉语普及工作也从未停止。

李光耀尤其认可汉语在教育中价值。在他看来,华校毕业的学生会比英校毕业的学生更具有人情味,对新加坡人来说,英语是工具,可汉语本身就是文化与历史的凝结。

当汉语教育推广时,新加坡的华人会知道小小的字符背后有怎样的深意,因而回到文化上的故土。

只说英语,这些微妙的碰撞都将不复存在。

新加坡汉语的不断发展,还体现在拼音的普及。

过去,移民新加坡的华人大多来自南方,说方言较多,汉语体系无法统一,常常容易造成混乱,不利于汉语的长期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新加坡教育部在1973年将汉语拼音引入新生儿登记,希望能最大限度上减少方言的影响。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但是,不管反对的声浪如何汹涌,新加坡政府还是坚持推进了这场汉语改革。政府没有在既有的成年公民上纠缠太久,转而选择了新生的一代,迅速在全国中小学内普及汉语拼音。历经十余年的努力后,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证上终于出现了统一的拼音。

(拼音普及)

1979年,李光耀亲自在新加坡大会堂主持了推广华语运动的开幕典礼,将汉语的发展推向又一高潮。

多讲华语,少说方言,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李光耀这么做并非是要消解方言的独特性,而是为了利用相同的规范语言,消除华人内部的隔阂,从而将传统华人与海峡华人联系成一个整体。

针对那些更常使用英语的海峡华人,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文化措施,鼓励他们重拾华语。

就连曾经只用英语的公务员,也被重新要求使用华语与公众交流。

在李光耀的倡导下,这场运动持续了数十年,且每一年都有相应的华语运动月。在华语运动月中,汉语的魅力逐渐彰显,文化也得以传承。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新加坡的经济取得了著名成就,社会也相对安定,对西方国家的依赖自然也有所减弱。

更重要的是,中国历经了数十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复兴的征程向前推进,国家强大了,机会越来越多,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因此提升。

(推广华语运动)

在新加坡政府的努力下,1980年到1990年这短短十年间,讲华语的家庭比例从26%提升到了60%!说一句新加坡华语全覆盖,实在是不足为奇。

而在未来的规划里,李光耀甚至希望能进一步加强汉语在华人心中的母语地位。

他相信,再过两代人,新加坡华人便会拥有同一份华语的归属感。

由此看来,汉语未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并不是因为汉语不重要,而是有着更复杂的国内外原因。语言是一种符号,而在语言的背后,承载着经济、政治与文化的风云变幻。

参考文献:

1、王桂茹.李光耀:汉语绝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J].留学,2015,(第7期).

2、方国荣,徐来.李光耀为何苦学中文[J].中国民政杂志,1996,(第3期).

3、严春宝.新加坡的华人华文与儒家文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9,(第3期).

4、杨静林.中国—新加坡文化交流的历史与未来[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第4期).

5、严春宝.李光耀的文化认同及其政治取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第4期).

6、林夏.在新加坡,总理曾亲自推广中文[J].中国-东盟博览,2017,(第3期).

2018中国移民新加坡人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新加坡,南洋国家中唯一一个凭借自身力量在国际舞台上颇具知名度的小国,以金融港与旅游胜地的身份混得风生水起,地方虽小,却在发展上傲视东南亚。

可就是这样一个其建国历史与中国息息相关,甚至如今华裔仍占人口比例近70%的国家,对中国丝毫没有亲近的意思,甚至在近半个世纪里,多次出现反华思潮,一度政治路线与美国高度靠拢。

身处中华文化辐射圈,本就是下南洋的华人后代建立的城市,竟对故乡没有什么认同感,不禁令人深思。

新加坡,为何不亲近中国?

文化根源·并不是那么亲近的邻居

新加坡的历史可以完全割裂来看,其古代与近代的国情几乎是毫无关联的。

汪大渊画像

公元三世纪时,马来群岛的原住民来到此地,将本岛与周围约六十个岛礁共同命名为了“PulauUjong”,意为“尽头的岛屿”,此地距离传统马来聚居区十分遥远,因此在之后近千年里处于几乎不被打扰的原始状态。

1330年,元朝的船队路过此地,航海家汪大渊在其所著的《岛夷志略》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即爪哇语中“Temasek”的音译,这是中国古籍中最早的关于新加坡的记载。

此地虽位于马六甲,在航道上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元明清三代的海权拓展都极为有限,此地在之后的数百年里并未受到汉文化的实际影响,因此将新加坡视作传统汉文化辐射圈的一部分是完全不合适的。

新加坡千年的原始状态让它从根本上就没有自身的传统文化,历史上此地先后被古暹罗、马六甲王朝先后占领,经历过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双重宗教洗礼。

在十六世纪被葡萄牙人殖民后,又被传播了天主教思想,是一片宗教文化无比杂糅混乱的地带。

十九世纪初,英国为了与荷兰争夺南洋利益,挤走了当时已经势微的葡萄牙人,将新加坡建设成了自己的南洋贸易中转港口,从此新加坡又多了英国以及英国殖民地公民的往来影响。

1873年到1913年间,新加坡的经济大幅增长了近九倍,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在此定居,随着清朝晚期南部沿海的移民潮,华人移民逐渐成为新加坡人口结构中的大多数。

清末下南洋的华人

1915年时,华人已经占到61.9%,马来人和印度人分别占13.5%和16.05%,其他人种,包括欧洲人,则占到8.5%。

可以看出,近代史前被殖民的历史,再加上以移民为主要来源的人口增长模式,多文明思想的混合碰撞,让新加坡成为了一个文化上的“年轻国家”。

政治影响·殖民与日占激活的独立思潮

多人都知道犹太人对自己民族牢不可破的认同感,以色列建国前,整个民族在欧亚大陆上流浪了上千年,分散于五十余个国家与地区,四处受尽歧视,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抛弃自己的民族身份。

孙中山

绝大多数南洋华侨,在过去中华民族的危难岁月里,也曾怀有这样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不舍情怀,新加坡也不例外。

孙中山运营同盟会的原始资金,大多便来自东南亚,当时的新加坡没有独立,只是英属马来亚的一部分,很难单独计算新加坡华侨到底出了多少力。

但是同盟会末期向国民党过渡的阶段中,这个组织的内部管理与斗争变得极其混乱,大量贪污的传闻与事实极大地损伤了华侨们的信心。

日军入侵新加坡

二战时期,新加坡作为鬼子东南亚战略的一部分,没能逃脱与印尼、马来相同的命运,此时的英国因为欧陆战局的紧张无力维持远东殖民地的兵力,日本人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这里。

经过数年的斗争,新加坡最终得到了解放,但是经历了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英国人的无能,新加坡或者说整个马来都开始不再想被英国殖民。

这本该是国民党的机会,但是忙于接收敌占区财产,且无心建设海军扩展海防海权的蒋介石集团对于南洋华侨的呼声毫无理会,“归国”的呼声日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独立的思潮。

蒋介石

再之后,曾在抗日战场上出力,与英军携手与日本鬼子周旋的马来亚共产党又被英国人背信弃义地宣布为非法政党,遭逢大难的革命阵营错误地开始了漫长的,缺少统一指导与纲领的各自为战。

新加坡在1948年开始进入了持续十二年的军事管制状态,期间马来亚共产党极不理智地发起了无数抗议示威活动和武装暴动,长期的混乱致使当地人对共产党也缺乏好感。

至此,新加坡几乎不再对任何势力存在归属的想法,但是当时的新加坡也不想独立,底层民众或许群情激愤,但是上层领导人都清楚,新加坡这样一个当时的渔村,经济高度绑定英国人的港口贸易。

如果只是跟着马来西亚一起脱离英国殖民倒还好,如果真的单独独立了的话,能否存活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两极格局·小国的生存之道

1959年,新加坡宣布自治,5月30日,第一次大选召开,人民行动党成为最大党,6月5日,新宪法生效,李光耀成为首任总理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很快新加坡就遭遇了两件大事,一是1961年马莱亚地区尝试合并,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将合并为马来西亚联邦。

苏加诺

此时整个泛马来的政治风气,都在英国的影响下被反共思潮占据,但是印尼总统苏加诺却是个亲苏派,为了遏制印尼的共产主义扩张,英国于1962年将核弹运抵了新加坡,意图构筑反共防线。

其次便是这个联邦的崩溃,即使不谈印尼与菲律宾在此过程中不断以领土借口打击联邦,其内部的贪腐问题也使得各加盟国之间离心离德。

此外,新加坡因为其华人占绝大多数的特殊社会形态,也让原生的马来人对其十分排斥,英国此时已收缩其国际攻势,新加坡缺乏后盾力量越来越难以与联邦内部的排华势力作斗争。

最终在1965年又被踢出了联邦,被迫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城邦小国。

新加坡民众对中国的归属感在周边邻国的排华态度下再次复苏了,但是周边环境和政治局势并不允许新加坡向中国靠拢。

英国之所以收缩在亚太地区对共产主义阵营的攻势,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美国的介入,作为冷战一级,在欧洲腾出手的美国代替英国在亚太地区开始了反共防线的全面构筑。

新加坡周围的国家不仅反华而且反共,印尼的苏加诺政权因为亲共已经被美国间谍破坏得风雨飘摇,而美国因为在朝鲜半岛的失败以及越南战场的不顺,开始加强对其余国家的掌控。

李光耀

作为美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尼亚太战略计划中的一大节点,李光耀深知一旦试图走近共产阵营,以新加坡这么小的体量,必将遭到灭顶之灾。

至于保持中立,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冷战时期没有国家能真正脱离美苏阵营独善其身,何况此时刚独立的新加坡没兵没粮没钱,靠自己根本活不下去。

当然李光耀本人也长期在英国求学,学习的理念,所处的政治环境也长期受到西方影响,他作为领导人本身的政治倾向就是更靠近西方的,投入美国阵营不仅是受环境影响,也是他个人意志的体现。

李光耀

小国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大国,当然前提是这个小国对大国存在价值,冷战中美苏虽然斗得几乎不惜一切,但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从两大国手里要到饭的,例如苏里南,独立后不管投共还是投美,双方都不想理它。

新加坡自然是有筹码的,在过去能被两位海上殖民帝国先后占领并作为海上中转贸易港。

这就说明了新加坡在航运上的区位优越性,美国必然不会放手这个扼守亚太航线咽喉的位置,很快新加坡就在美国的扶持下飞速发展了起来。

美国的经济援助加上印尼以及中东国家石油航线的丰厚利润,让新加坡这个渔村在短短十几年里就迅速崛起为了地区金融中心,经济发展同样也带来了观念的变化。

跟着美国有肉吃的新加坡人更加坚定了亲美的想法,同时,富裕起来的华侨,再度看待当时依然困难的祖国时,眼光也居高临下了起来。

走进现代·处境尴尬的被排斥者

众所周知,重返亚太战略是在2009年正式大规模铺开的,但是东南亚国家的反华历史则早已持续了大半个世纪。

苏联解体后,新加坡对外的态度是“严守中立”,但是这种所谓的中立,其实就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掌握话语权,俄罗斯全面衰退,中国尚未站稳国际政坛之前,默默地跟着美国走的隐形站队。

新加坡政府只是不会公开表达其反华态度,但是在联合国始终还是紧跟美国脚步的,在一些本应该促进两国关系的事件上,新加坡的表态也十分暧昧。

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当时新加坡民间华侨捐款极其踊跃,但是新加坡政府却未对此作出官方表态,虽然最终新加坡的善款仅次于沙特与阿联酋,但这些善款与新加坡政府的关联并不大。

在国际事务上,新加坡的“拉偏架”就更明显了,中国与菲律宾南海争端时,新加坡重申与菲律宾的友好关系,强调“保护航道”和“大国责任”尝试绑架国际舆论让中国让步。

中日钓鱼岛问题关系紧张时,新加坡外长又前往日本进行访问,虽在外交发言上不作任何支持与反对表态,但实际行为上始终是暗中针对。

为了能继续跟着美国吃肉,新加坡必须明确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态度,此外,新加坡这个国家的特殊性也让它必须谨小慎微。

要知道新加坡只有724平方公里,几乎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资源极度缺乏,连淡水都要从马来西亚进口,经济高度绑定国际金融和进出口贸易,作为一个国家它在经济以外全都是短板。

国土渺小,军事几乎没有,这样一个国家在联合国说话自然是不可能硬气的,在和西方国家的交流中新加坡也曾多次被羞辱,例如2005年,新加坡处死澳大利亚籍毒贩,被澳大利亚前总理在联合国当众辱骂“华人流氓城”。

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虽然为了生存不断迎合东南亚及欧美的反共反华态度,却也因为华侨国家身份,依旧被敌视,身为小国的新加坡,没有任何影响环境的能力。

结语·一切的根源

新加坡的尴尬处境难道就无法改变了吗?自然不是。

中美关系与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才是影响新加坡的最大因素,新加坡作为华侨移民国家,却身处众多反华反共国家的包围中,为了生存与利益才选择迎合反华反共的路线。

如果中国强大到,足以让这些东南亚苍蝇不敢吱声,让美国也不能指手画脚了呢?

从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等几次灾难中,新加坡民间的反应来看,新加坡人对祖国大陆是存在感情的。

新加坡政府碍于生存需求,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种民意,一旦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大国,极大可能那些民间声音将会被释放,连带着新加坡这个国家全面倒向中国。

拥有霸权的人才能在世界海权上指手画脚,现在的新加坡仍旧必须看美国的眼色吃饭,现在的中国海军依然不具备在远洋抗衡美国海军的实力。

但凡事总有一个过程,从被军演威胁到如今打破第一岛链,未来仍是一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是不应该人格化的,影响国家关系的直接因素是利益,因为新加坡华侨的“远亲”身份而主观地认为新加坡应当对中国更加亲近,或者认为中国应该善待新加坡,都太过草率了。

看待国际关系,大家还是应该以理智为先啊。

福建人在新加坡有多少?

1. 据2019年新加坡政府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福建籍居民在新加坡的人口数量为约152,000人。

2. 这个数字在新加坡的华族人口中占比约为13%,是第三大族群,仅次于广东籍和福建籍华裔。

3.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华人群体,福建籍华人在新加坡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福建省的大量人口涌向南洋地区谋生。其中不少人在新加坡定居,从事烟草、橡胶、渔业等行业。

4. 在新加坡,福建籍华人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力。例如,潮汕、闽南风味的美食在新加坡十分受欢迎,而福建籍商贾在当地的商业圈也有着重要地位。

5. 同时,福建籍华人也积极投身于新加坡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参与了新加坡建设、教育、医疗、文艺等领域的发展,为当地的社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6. 对于福建籍华人来说,融入新加坡社会是他们的一个长期目标和挑战。他们在不断丰富自身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要与多元文化交融,探索新的社会角色和价值。

移民中国最多的十个国家?

中国移民最多的国家排名:秘鲁(130万)、菲律宾(135万)、澳洲(140万)、缅甸(163万)、加拿大(177万)、新加坡(298万)、美国(508万)、马来西亚(740万)、泰国(约1000万)、印度尼西亚(超1000万)。

新加坡人口华人占多少?

新加坡总人口约为570万人,其中华人就占了74%,约有422万左右华人;所以中国人对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抱有天然的亲切感。

新加坡有多少华人华侨?

新加坡的华人总数量已经达到了300万以上,其主要人口来自于我国的沿海地带。我国的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等这些城市的大部分人口都会前往新加坡。所以在新加坡游玩时,你可能会听到粤语,闽南语,潮汕话,客家话等等这些方言。在新加坡的中国人有留学生、有工作者、有技术人员也有一部分的移民者等等。这些华人占据新加坡总人口的70%以上甚至更高,也是新加坡生活和发展的最大族群。所以在新加坡,你可以适当的用中文与其交流。

新加坡人口华人占多少?

新加坡总人口约为570万人,其中华人就占了74%,约有422万左右华人;所以中国人对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抱有天然的亲切感。